当前位置:久阅书库>书库>其他小说>农门娇女:空间五夫宠不停> 第416章 神农的传说(万世流芳)

第416章 神农的传说(万世流芳)

  归墟境的药庐深处,一株千年未开的"百草母"突然绽放。花瓣层层展开,露出蕊心的金色光纹,竟与苏玉瑾药炉上的神农印记完全吻合。光纹飘向空中,化作无数药草虚影,在书院的《共生大典》上空凝聚成卷古老的帛书,帛书上"神农"二字流转着温润的光——这不是凭空出现的传说,是归墟境的共生之道,终于唤醒了沉睡的神农意志。

  "神农的传说从不是供人祭拜的故事。"苏玉瑾看着帛书自动翻开,里面记载的药草图谱正与归墟的药圃产生共鸣,忘忧草在图谱旁点头,共生藤顺着光纹攀爬,"是'尝百草'里的勇气,'教耕种'里的分享,'疗民疾'里的慈悲——这些藏在传说里的精神,活在我们每天的生活里,才叫万世流芳。"

  百草印记:勇气的传承

  帛书的第一卷浮现出"尝百草"的画面:神农手持赭鞭,在毒草丛中行走,鞭梢触碰药草,便知其药性,哪怕唇舌发紫,也要记下"此草能治何病"。画面落下时,归墟的药圃里,所有带毒的草药突然开出白色的花,花心都藏着小小的"勇"字。

  "神农的勇气不是鲁莽,是'明知可能受伤,也要为大家找条活路'的担当。"苏玉瑾带着年轻医者走进"试药圃",这里种着归墟最烈的毒草与最稀有的灵药。他教他们先观察药草的生长环境,再用银针试毒,最后才敢亲口品尝,"试药要带脑子,更要带良心——知道这一口下去,可能救多少生灵。"

  有个学徒在试药时中了轻微的毒,唇舌发麻却坚持记录反应:"苏先生说,神农尝百草时,比这疼十倍。"他的记录后来救了误食毒草的灵鹿,学徒的名字旁,帛书自动添了行小字:"勇,不必惊天动地,只在该坚持时不退缩。"

  楚临风的战气在试药圃外织成"护心网",战纹能中和七成毒素,却故意留三成让医者们感受。"勇气需要底气,但不能完全依赖保护。"他看着年轻医者们强忍不适记录药效,战气在他们身后轻轻起伏,像在给他们鼓劲,"神农当年可没战气护着,他的底气,是心里的那份'不能让生灵白白受苦'。"

  萧战带着和生兽来试药圃"当助手",和生兽的绒毛能感知药草的善恶,毒草靠近时会竖起,灵药旁则会柔软。"神农懂兽语,才能在尝百草时少受些伤。"萧战看着小和生兽用鼻尖蹭蹭毒草,再蹭蹭医者的手,像是在说"小心点","传说里没说的是,他和生灵早成了朋友,彼此照应着闯过毒林。"

  沈墨书的文道笔在帛书上补画"试药图",把归墟医者的试药过程细细描绘:有人边哭边记录,有人咬着牙强忍,有人试药后第一时间喂灵鸟验证——这些画面与神农的身影重叠,竟让帛书的纸张泛起温润的光。"勇气会老,但只要有人在试药圃里坚持,神农的胆气就永远年轻。"

  耕种印记:分享的延续

  帛书的第二卷展开"教耕种"的场景:神农将五谷种子分给先民,亲手示范如何翻土、播种、灌溉,哪怕自己饿着肚子,也要看着别人的田长出庄稼。画面消散时,归墟的稻田里,谷穗都弯下腰,穗尖的颗粒自动脱落,落在贫瘠的土地上,长出新的禾苗。

  "神农教人种地,从不是为了让谁独富。"苏玉瑾在归墟的"共享田"里,教各族生灵辨认谷种:饱满的分给缺粮的,瘦小的留给自己育种。他发明了"借种制":春天借出去的种子,秋天还回来时多还三成,不是利息,是让种子能继续流转,"耕种的智慧,是让每粒谷都能发光,不让一块地闲着。"

  有个来自赤金洲的矿工,在归墟学会了种"暖玉稻",回到家乡后却把最好的稻种分给了邻居。"苏先生说,神农当年要是把种子藏起来,哪有现在的五谷丰登?"他托商队给归墟带回赤金洲的新稻种,稻穗上竟缠着归墟的共生藤——两域的种子,在分享里结了亲。

  谢无咎的星砂在共享田上空画出"分种星图",标注着哪块地适合种什么,哪家缺什么种子。"神农懂天时,才知道什么时候该分享。"他看着农夫们按星图交换种子,春播时的忙碌里没有争抢,只有"你家的谷种适合我这的地"的商量,"顺应天时,更要顺应人心——想让大家都有饭吃,才是最好的耕种时。"

  楚临风的战气在共享田的田埂上织成"通渠纹",让水源能均匀地流到每块地里,哪怕是最小的角落。"耕种的战场上,大家是战友,不是对手。"他帮缺劳力的人家翻土,战气在泥土里留下浅浅的痕,长出的禾苗比别处更壮,"神农当年挥锄头的样子,肯定不是为了自己的田,是为了眼里能看到的所有土地。"

  沈墨书在《共生大典》里写《谷粒记》,记录着每粒种子的旅程:从归墟到赤金洲,从云海域到深海域,有的在浮城的云田里发芽,有的在深海的珊瑚旁结果。"最好的分享,是让种子自己去旅行。"他看着帛书里的神农画像,画像旁多了归墟各族生灵共耕的画面,"传说会老,但谷粒落地生根的声音,永远新鲜。"

  小主,

  疗愈印记:慈悲的生长

  帛书的第三卷显现出"疗民疾"的场景:神农坐在山洞里,用陶罐煮药,洞口围着求医的先民和受伤的野兽,他的手既给人把脉,又给兽敷伤,不分贵贱,不看种族。画面散去时,归墟的每条溪流都飘着药香,连最浑浊的水洼,都能让受伤的小虫恢复活力。

  "神农的慈悲不是高高在上的施舍,是'看见每个生灵的疼,都像自己在疼'的共情。"苏玉瑾在归墟的"随处医"角落

上一章目录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