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久阅书库>书库>历史军事>英烈传奇> 第319章 神凰十五年春风及第,南海初绽文曲星

第319章 神凰十五年春风及第,南海初绽文曲星

  神凰十五年的春天,比往年来得更早一些。长安的杏花开得如云似霞,而远在千里之外的南海,木棉花也红遍了枝头。就在这春意盎然的时节,一则捷报从长安传到了南海,又从南海辗转送到了西南安抚使龙天策的案头——南海学子吴文书,在本年度的科举考试中,一举夺魁,高中进士,成为南海有史以来第一位进士。消息传开,无论是南海的百姓,还是远在西南的龙天策,都为之振奋不已。这不仅仅是一个学子的成功,更是南海文风初兴的标志,是龙天策多年来在岭南推行教化、兴办学堂的最好见证。

  南海文风:昔日蛮荒今向学

  说起吴文书,南海的百姓几乎无人不晓。他本是海边一个贫苦渔民的儿子,父亲早逝,母亲靠织渔网拉扯他长大。放在十年前,这样的孩子,能识几个字就算不错了,更别说考进士。

  但龙天策在岭南推行的“兴学”政策,改变了他的命运。

  当年,龙天策平定岭南后,第一件事就是在各州府县广办学堂,甚至将学堂开到了渔村、山寨。他从长安和中原请来儒师,也鼓励岭南本地的饱学之士任教,学费全免,还为贫困学子提供笔墨纸砚和每日一餐的粥饭。

  吴文书的母亲,是个明事理的妇人,她知道,只有让儿子读书,才能改变命运。于是,在吴文书七岁那年,她将儿子送进了村里新办的“南海学堂”。

  学堂的首任山长,是龙天策从长安请来的老儒周先生。周先生初见吴文书,只见他穿着打补丁的粗布衣,脚上是露脚趾的草鞋,却眼神明亮,透着一股韧劲。课堂上,别的孩子还在贪玩,吴文书已经能一字不差地背诵《三字经》;放学回家,别的孩子去海边玩耍,他则帮母亲织完渔网后,就着昏暗的油灯,苦读不辍。

  “这孩子,是块读书的料。” 周先生常常对人说,“南海的文脉,或许就要落在他身上。”

  随着学堂越办越多,南海的文风也日渐兴盛。昔日“蛮夷之地”的标签,渐渐被琅琅书声取代。渔民们出海前,会叮嘱孩子“好好读书”;商贾们赚钱后,第一件事就是捐钱给学堂,希望能出更多的“读书人”。吴文书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,一步步从村学读到州学,再被推荐到广州的“岭南书院”深造。

  长安夺魁:寒门学子破天荒

  神凰十四年秋,吴文书告别母亲和恩师,与其他几位岭南学子一起,踏上了前往长安的赶考之路。这一路,水陆兼程,走了近两个月,才抵达繁华的帝都。

  初到长安,吴文书既兴奋又忐忑。他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青布长衫,站在一群锦衣华服的京城学子中,显得有些格格不入。有人见他来自南海,便出言讥讽:“蛮夷之地,也敢来考进士?莫不是来长安见世面的吧?”

  吴文书不卑不亢,只是拱手道:“学海无涯,不分南北。小子虽来自南海,却也愿为大唐尽一份绵薄之力。”

  他将所有的精力,都投入到备考中。他白天在客栈苦读,晚上则去长安的书坊,借阅那些在南海难以见到的典籍。他深知,自己不仅是为了个人前程,更是为了南海的父老乡亲,为了不让那些嘲笑“南海无才”的人看扁。

  春闱开考,吴文书沉着应考。他在试卷中,不仅引经据典,阐述了儒家治国安邦的道理,更结合南海的实际,提出了“开发南海、兴渔通商、以文教化”的见解,字里行间,透着对家国的热爱和对南海发展的思考。

  主考官阅卷时,看到吴文书的试卷,眼前一亮,不禁击节赞叹:“此文立论新颖,见解独到,字里行间有浩然正气,虽出自南海学子之手,却丝毫不逊于中原士子!”

  放榜那日,长安的朱雀大街上,人头攒动。吴文书挤在人群中,紧张得手心冒汗。当他在进士榜单的前列,看到“吴文书”三个字时,一时间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。

  “中了!南海的吴文书中了!” 同行的岭南学子激动地喊道,抱着吴文书又蹦又跳。

  消息传回南海,整个南海都沸腾了。吴文书所在的渔村,百姓们自发地敲锣打鼓,放起了鞭炮,比过年还要热闹。他的母亲,捧着儿子的家书,哭得老泪纵横:“我儿出息了!南海有出息了!”

  南海学堂的周先生,已是满头白发,他站在学堂的孔子像前,深深一拜:“老臣不负秦王所托,南海文风,终于有了起色!”

  西南传捷:天策闻报心潮涌

  此时的龙天策,正在西南的播州处理改土归流的收尾工作。收到南海送来的捷报时,他正在府衙内与玉倾城、罗嘉儿、夏初等人商议西南的学堂建设事宜。

  “吴文书……这个名字,有点耳熟。” 龙天策展开捷报,看到“南海吴文书高中进士”几个字,先是一愣,随即想起,当年他在南海巡查学堂时,周先生曾特意提起过这个勤奋刻苦的渔家子弟。

  “是那个总坐在学堂第一排,眼神像星星一样亮的孩子?” 玉倾城也想起了这个孩子,眼中闪过惊喜,“真没想到,他真的考上了进士,还是南海第一个!”

  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
  罗嘉儿笑着说:“这可真是双喜临门!咱们在西南刚把学堂办起来,南海就出了个进士,这是老天爷都在帮我们啊!”

  夏初虽未见过吴文书,却也为这个来自岭南的学子感到高兴:“这说明,只要给百姓机会,无论出身如何,都能有出息。”

  龙天策反复读着捷报,眼中泛起激动的泪光。他想起了初到岭南时,那里的百姓对读书的渴望,对知识的敬畏;想起了为了办学校,玉倾城如何精打细算,从牙缝里挤出钱粮;想起了罗嘉儿如何用苗寨的草药,治好读书孩子的疫病;想起了自己在学堂的奠基仪式上,对百姓们说的话:“总有一天,岭南的学子,也能像中原的学子一样,金榜题名,为国效力!”

  如今,这句话终于成真了。

  “快,取笔墨来!” 龙天策对侍从说,“我要给吴文书写一封信,向他表示祝贺!”

  尺素传情:墨香里的期许与嘱托

上一章目录下一页